最新发布:2019-03-20 14:43:10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奉为「兵学圣典」,入选「九大镇国之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武是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士,齐国内乱后,他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是为《孙子兵法》。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商议,准备向西进兵。这时,伍子胥「七荐孙子」,使得阖闾同意接见孙武。孙武带着兵法前来,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吴王又以宫女180名让孙武操演阵法,当面试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
公元前506,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但《孙子兵法》并非在此捷以后就名扬天下,究其原因,大致有吴国王廷秘而不宣,传播媒介落后,彼时重礼轻诈的社会观,其价值未被时人所发现等几个方面。
一直到了战国时,此书才开始广泛传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孙子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孙子兵法》自身以出奇设伏、变诈取胜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理论适应了当时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需要,是其基本原因;而其后世子孙孙膑对《孙子兵法》卓有成效的宣传和运用,则是其直接原因。
到了汉朝,官方组织人力,对《孙子兵法》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整理。一次是在汉高帝时,第二次是在武帝时,第三次是在孝成帝时。隋唐五代则是《孙子兵法》注释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注解之书有:隋朝的《萧吉注孙子》、唐朝的《李筌注孙子》、《贾林注孙子》、《杜牧注孙子》、五代的《张昭制旨兵法》等。
宋朝前期的《孙子兵法》研究以官方组织为主,到了后期则以私人著述为主,反映了战乱年代整个社会对《孙子兵法》研究的重视;明清则是《孙子兵法》疏解、阐发和考据的大丰收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孙子兵法》的研究进入了新的时代,老一辈革命家首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出现了一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力作。
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不过孙武的军事理论也并非没有缺点、错误,但它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所以才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