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2019-03-15 13:42:45
农历新年过完了,一转眼正月也过去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农历二月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理发。一来是借着「二月二,龙抬头」的吉利,二是躲着「正月剃头死舅舅」的忌讳。尽管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舅舅根本不会去的这么随便,但依旧有很多人守着这条旧俗。那这项风俗是什么时候有的?又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正月剃头死舅舅」这句话的来历,目前流传最广的是源于中华民国二十四年版《掖县志》卷二《风俗》中的记载: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掖县志》中所说的「剃头令」确实是有的,不过时间并不是顺治四年,而是顺治元年。是年,绾兵驻防「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大明帝国宁远总兵吴三桂,开关揖入宿敌,清兵占北京,下江南,爱新觉罗•福临成了天下共主,随后「剃发令」两度推行。
「京城内外,限1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在北京的前门、地安门、东西四牌楼等主要的路口设立席棚,免费给来往的行人剃头。清廷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在汉人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很多人宁死也要捍卫须发,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于是有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悲剧。最悲壮的要数江苏「江阴八十一日」,他们坚守城池81天,杀死清兵7.5万,战死6.7万人。但城破后,清兵屠城10天,杀死17万人,仅有53名老小幸免于难。
斗争历经37年之久,最终清朝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随着清朝大量接纳汉族士大夫参加政权,满、汉民族矛盾逐渐减弱,剃发也渐成习惯。正月「思旧」不剃头逐渐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由谐音讹传为「死舅」。
还有一种说法,说古时候有个穷剃头匠,很敬爱自己的舅舅,过年时又拿不出像样的礼物,于是用毕生所学为舅舅精心剃了一次头,刮了一次脸。事后亲朋好友都夸赞舅舅年轻了,舅舅大喜,以后每年正月都要外甥为自己剃头刮脸。舅舅去世后,外甥只能以正月给人剃头的形式寄托哀思。后来「思舅」误传成了「死舅」。
另外有一种比较养生的说法,根据《黄帝内经》中记载,春天的三个月是人体休养生息的时候,应当让头发自由的生长,最好不要剪断,也不要扎的太紧,否则会伤到肺。但如果三个月都不剪头发恐怕会对很多人造成困扰,于是便有聪明人将其改成了正月不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