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2018-12-07 14:47:41
地图是反应自然地理、行政区域、社会状况的图形,需要精细测量才能够准确绘制。可在古代没有卫星定位技术,缺少拍照技术,不懂经纬度知识,人们又是如何绘制出地图的呢?古人以何为尺?凭什么上北下南?他们画出的地图是准确的吗?
在欧洲中世纪的若干年里,受基督教文化影响,欧美地图是从上东到上南到上北发展的,耶路撒冷成为地图圆盘的朝向,东方被要求放在上方,仰望着伊甸园。在大航海时代,意大利僧侣法·莫拉出版了第一次正确显示出印度洋和大西洋在非洲南端相通的圆形地图。这张地图将南方设置在顶部,据说是受到了早先伊斯兰地图的影响。
中国上古时期的地图多以南为上,因为那时以南为尊。这一点不只体现在地图上,也是祭坛都设在城市南郊的原因。后来随着封建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北方逐渐发达起来,南方仍是蛮夷之地,于是皇帝几乎都将都城选在北方,所以就有了以北为尊的说法。地图也就跟着北上南下了。
在史前时代,古人是用符号来记载或说明生活环境与所行路线等情况的。现在所能找到的最早的地图实物是刻在陶片上的古巴比伦地图,据考证是45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城及其周围环境的地图,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北方山地,流向南方的沼泽,古巴比伦城位于两条山脉之间。
中国关于地图的记载和传说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左传》记有夏朝的《九鼎图》,《易经》中有《河图洛书》的记载,表明了中国图书之起源,《周礼》中则有17处关于图的记载,还有14种与之相关联的周官。如「天官冢宰·司书」,「地官司徒·大司徒」,「掌邦中之版,土地之图」等等。
古人绘制地图有三种比较典型的形式,第一种是以山川为基准的地图,在地方志中最为多见。这种地图自己所在的县城为中央,再把对应的山川河流画在相应的位置,如果山间有村落便也填在其中。这种地图中,离县城越远的地方误差越大,包括位置、距离等等。
其次是以行进路线为基准的地图,行进路线就是水路、道路、海洋航线,如京杭大运河、郑和下西洋等。与第一种相同,这种地图中主观成分也很大,往往是画图的人将自己一路的所见所闻画到图中,从甲城起始到乙城结束。甲城风景美丽就多记下些好山好水,乙地无聊就寥寥几笔,相对比例和方向都不太准确。
第三种就是借助专业工具绘制的了,这种工具叫「记里鼓车」,车有上下两层,有木制机械人,手执木槌,下层木人打鼓,车每行一里路,敲鼓一下,上层机械人敲打铃铛,车每行十里,敲打铃铛一次,车里同时搭载指南功能。绘图师坐在车里沿途记录,便能绘制出地区轮廓。这种地图比较真实客观,在行军、旅行时都有可参考价值。